高价“炒”茶背后,是攀比败坏了“茶香”

高价“炒”茶背后,是攀比败坏了“茶香”

1阅读 2019-04-13 06:19 行业

近年来,随着“国学热”“传统文化热”,饮茶也重新成为时尚潮流,吸引了人们愈发关注中国茶文化,这本是件利人利己的好事,却因为茶叶市场乱象变了味道。近日,据新华社报道,近年武夷岩茶价格持续攀升,各种散装茶、外地茶、平价茶贴上“大师”“山场”标签后变“稀有”,价格从1斤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,天价茶奢靡之风严重。(4月8日 新华社)

茶叶价格“炒”高背后,是商家独特营销手段的获胜,更是消费者浮躁心理防线的溃败。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,消费者愈发虚浮的攀比心理让茶叶的清香变了“味道”。


茶叶市场乱象,与商家罔顾商业道德密不可分,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消费者这一推手的力量。当下社会,随着经济发展水平、收入水平、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人们越来越不满足基本的、大众的生活消费,而追求独特的、个人的、有品质的新异生活。任何带有“限量”“名牌”“设计师”标签的商品,在研究消费者求异心理后的恰当营销下,都能高价售空。贴上“大师”标签的高价茶也是如此。

今年年初,网络上就出现了对某品牌广告“大师炒茶”的质疑。质疑称,八位制茶大师平均每天炒1466斤茶叶,会不会累坏了?随后该品牌回应,“大师作”为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,并非亲自炒茶。这样的计算与逻辑,并不复杂,尽管如此,还是有许多消费者怀着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购买这样的商品。


许多消费者在意的不是茶的真正品质,而是“大师”这一符号。“大师”象征了风雅、文化,在消费者眼里,拥有这样的物品,等于标榜了自己不俗的身份。这种符号化消费,与其说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热忱,倒不如说是对身份、地位的追求与认同。报道中也提到,少数领导干部把茶当作风雅,坦然接受、消费天价茶,形成了攀比、效仿效应。这加重了茶叶市场的乱象。

仅仅拥有“大师”茶,并不等于真正融入风雅与文化的境界。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,不仅在实物,讲究用具、用水,更在于一脉相承的茶道精神。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“清、敬、怡、真”,不仅要求事物外表,更需要内心宁静、清廉、敬重、愉悦、俭德等。这不是区区几罐“大师”茶可以达到的境界。

因此,品茶要回归茶文化的真谛,别让攀比败坏了茶的“清香”。 制止茶叶市场乱象不仅在于商家销售行为的监管,更在于消费者心灵的净化。

上一页:张家口中茶普洱品源茶会(第128期)《乙亥猪年生肖饼-易武生

下一页:普洱茶投资分析: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